教学周

门户系统 学生 教师 校友 考生 VPN 邮箱 图书馆 EN

南大新闻

首页 / 南大新闻 / 正文

【新华社】江西省政协常委、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乐爱平:加强老年抑郁症防治

作者:时间:2024-01-24
摄影 单位
  

编者按:1月23日,新华社以《江西省政协常委、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乐爱平:加强老年抑郁症防治》为题报道我校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乐爱平对老年身心健康问题的看法。内容如下: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我国正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将面临越来越庞大的老龄化群体。在江西省政协常委、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南昌市第一医院院长乐爱平看来,老年抑郁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不仅会造成老年人身心痛苦,降低晚年生活质量,还会对其他躯体疾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老年人群中合并各种脑器质性疾病和躯体疾病的抑郁发作更为常见,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当前面临的挑战是:

一是个人对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老年人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而抑郁症知识普及不足,“污名化”严重,社会存在对抑郁症的偏见和歧视。世界卫生组织公开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保守估计在10%到15%,我国约有20%的老年人患抑郁症或伴有抑郁情绪,考虑到老年人群抑郁症诊断的困难性,其实际数值可能更高。老年抑郁症患者不同于其他人群,更容易出现疼痛、疲劳、记忆困难、躁动、频繁失眠等症状。由于对抑郁症存有偏见、老年人病耻感强、社会及家庭对老年抑郁症识别率低等问题,在出现抑郁症后,老年人往往不会主动及时就医,进而导致疾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

二是老年人躯体和心理疾病交互作用,隐匿性强,识别较为困难。数据显示,65%的老年患者抑郁的主要原因是对慢病治疗的焦虑。慢性病具有发生率高、病程长、治疗效果慢、无法根治的特点,长期身患疾病,老年人本就容易情绪低落,且罹患多种慢性病时,长期服药导致医疗花费较高,其经济压力也较大,均会导致抑郁症状产生;而抑郁症又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比如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对于老年共病患者来说,抑郁发作会反过来恶化躯体疾病的状况,导致躯体疾病治疗困难。由于老年抑郁症的发病容易被衰老或合并的其他衰老相关疾病掩盖,临床医师很难区分抑郁症与其他疾病相关的非特异性症状,因此老年抑郁症的诊断较为困难。

三是各级医疗机构精神或心理专科医生配置不足,专科覆盖面不广与抑郁患者快速增长不匹配。目前,国内大约80%的综合医院没有单独设置精神科,同时抑郁症患者门诊量却每年增长20%。我国每百万人口仅有20人被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而在美国是1000人,相差50倍。高收入国家70%的精神病患者能得到治疗,低收入国家却仅有12%的精神病患者能获得精神卫生保健服务。

四是抑郁症患者基数不清,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亟待开展。各地尚未能定期开展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尤其是缺乏老年人抑郁症专项流调,抑郁症患者基数较大,精神卫生流行病调查亟需开展。

为进一步健全老年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加强老年抑郁防治工作,乐爱平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加强老年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引导群众学习了解掌握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主动加强对老年人的情感关怀和心理沟通。依托健康教育机构和健康教育宣传,为社区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素养,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水平。

二是积极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干预。完善老年人信息数据库,提高为老服务信息化水平。根据“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工作内容,对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信息进行采集和录入,分别对其中贫困、空巢、失能、失智、计生特殊家庭、高龄独居、健康等特殊群体分类统计分析,全面掌握老年人健康、生活等情况,为“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打下基础。依托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包括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在内的基本医疗服务。依托社会心理健康管理机构,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健康干预。

三是加强心理专业队伍建设和机构能力提升。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非专科医生和社区医生有关抑郁症的培训,帮助老年人及时发现疾病,提升抑郁症的识别率。在社区层面,建议在居委会和社区医院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抑郁风险人群予以区分、评估,并及时提供帮助。发现疾病后,应搭建绿色通道,针对需要诊断和治疗的老年人提供医院就诊绿色通道,提高就诊率,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四是积极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做好社区老年人宣传引导工作,提高主动健康意识。鼓励老年人要有人老心不老的精神,勤于学习,科学用脑,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善于用科学的知识指导养生保健,要“活到老,学到老”。利用社区资源强化居民互动,营造尊老、爱老、敬老氛围。引导子女鼓励父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健康养老生活方式,努力营造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重视精神赡养的社会氛围。


原文链接: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866888?d="134d6fb&channel=weixin


编    辑:程慧萍

责任编辑:涂金凤